close

 

IMG_20160820_121611.jpg

張瑪龍事務所的美國學校

 

IMG_20160820_123203.jpg

古爵誌的北竿遊客中心

 

今年的實構築展覽比起上屆多了很多大樣模的討論機會

確實在細部的琢磨上更針對構築部分取捨參展的建築作品

許多大樣模都做得極有水準

清楚的表現出構造關係,而非只是展出一個空間剖面的示意

但稍微可惜的是所有正模獨立放在另一展間,使得參觀者較容易落入局部的窠臼

 

 

圖面部分的話

印象較深的是元根SHARE HOUSE的圖,密密麻麻標註了材料的尺寸砂漿比例

可以明顯看出文圖相輔助,要求的施工之精細

另外,禾方設計的享實作樂大樣圖也非常拙樸

在聽了演講後才了解倒是現場直接施作,並不講求圖面的乾淨而是能表達想法為重要

 


 

再來第三部分,是今年的實構築講座分享:

連續三個禮拜都有五六組人馬南下演講,有機會更了解一個作品的完整性

我這禮拜就是為了聽沈庭增講浮光之間而來的

 

IMG_20160820_164028.jpg

沈庭增事務所-浮光之間模型

 

IMG_20160820_125659.jpg

 

IMG_20160820_125726.jpg

沈庭增事務所-浮光之間1:10細部模型

 

 

有趣的是浮光之間和華山綠工廠兩個放在一起

一個是北美館前只展出幾個月的作品,不准卯釘在地面,設計上必須結構獨自站立

IMG_20160820_154025.jpg

 

綠工廠作為種菜行動的基地,用模板疊砌的構造作為主體,完畢後拆除回收

IMG_20160820_152852.jpg

 

 

IMG_20160820_163416.jpg

沈庭增_浮光之間與梁豫漳_華山綠工廠 對談

 

兩者的暫時性特質,現場也開始辯論起關於建築的界定

沈庭增說的一段話蠻有意思的,大概的意思是說:

在材料上的考慮是裝置性的,也就是說材料的可能性因為要求的時間變短可能有更多樣或更適切的選擇。

但動作上的考慮絕對是建築性的,一個思考能夠產生空間活動而去做的決定,一個裝置也能夠是建築。

一棟房子如果沒有用心去思考空間活動,就算材料換成混凝土或鋼構,也不會是建築。

這段話非常令我感動,恰似回到一年前給了我一個畢業設計的總結

當時靠自重連接撐起,一個單元與人體的尺度關係,一個人能抬起的水泥頂蓋重量

何嘗不是空間和構築的決定

 

我們這一個世代開始如果能有更多人也在思考這些問題

是否有機會創造屬於自己時代的建築

我深切的希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實構築 暫時性 裝置
    全站熱搜

    yulig's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